彰化鹿港......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
因為從小,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已經深深的印刻在記憶深處
却是一直到現在,我才真正的走入鹿港
親自走訪這個似乎熟悉,却完全生疏的地方
來到鹿港,我們一行人第一個拜訪的地方就是鹿港天后宮了
當然香火興旺的廟宇週遭
一定充滿了各式的傳統老店
有著濃濃的古早味的店家,總是很能吸引我們的目光
街上穿梭的三輪車
非常牽動我想乘坐的心
上前問了一下價錢
從天后宮到龍山寺一趟要200大洋
價錢還蠻OK的ㄋㄟ
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,創建迄今已逾四百餘年
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的廟宇,現被列為國定古蹟
清康熙二十二年,施琅奉命征臺,特請福建省湄洲天后宮,「媽祖」神像之一前來坐鎮護軍,全軍平安渡海,戰事結束後
施琅將軍族弟施啟秉、族姪施世榜(彰化 八堡圳的創建人)懇請讓「湄洲媽」留在鹿港,開基媽便安座在本宮崇祀,供鄉民奉祀
湄洲媽立基後,鄉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改善,於是媽祖廟的香火更興鼎盛
鄉民覺得當時的媽祖廟型制太過狹小,為感念媽祖慈恩故希望能擴建,便將舊廟遷至「粟倉內」進行改建
直至施世榜獻地,在雍正三年(西元1725年)進行擴建工程
歷經嘉慶二十年(西元1815年)、同治十三年(西元1874年)、大正十一年(西元1922年)、昭和十一年(西元1936年)的重修,始有今日 的建築規模
(資料來源:鹿港天后宮官網)
出水福龍(O)....科科~~
今天不知是什麼日子
陸續有陣頭前來拜廟
好不熱鬧
廟前的這家「古早味」
好像還有點名氣
店內可是高朋滿座的哦
食物也非常的美味又新鮮
一整個物美價廉,就甘心A
酒足飯飽後,我們一行人頂著烈日
延著中山路緩緩的往龍山寺的方向前進(當初說好的三輪車呢?)
這裡是路程中城隍廟前的餓鬼埕附近的小巷弄
註:「餓鬼埕」:城隍廟前廣場一帶,是當時船工漁民回港後,飢腸轆轆必定造訪的市集,
只因實在太餓,不顧吃相,因而得名。(餓鬼為台語貪吃之意)
小巷中非常的悠靜
仍有許多人家仍舊維持著早期建築的模樣
因而顯得很有味道
「門迎後車」
朋友們正在研究「門迎後車」的典故
原來是因為這兒是後車巷的緣故
走出小巷轉回中山路後
意外撿到這間丁家大宅
算是彰化大進擊的旅程中最美麗的邂逅
進入丁家大宅
才發現原來裡頭其實別有洞天呢
感覺得出來這丁家真是個大戶人家
整個宅第規模可不小
不知古早之前
這裡是否也曾上演老爺與丫嬛追逐的戲碼
或是小姐們在各個廂房玩著躲貓貓的遊戲呢?呵呵呵~~~
右手邊的轎子,是早期的花轎、左手邊是媒人轎
想來早期的古人們,身材一定非常的纖細
這麼迷你的轎子如果我來坐,一定會“卡門”無誤><
更多丁家古宅的介紹: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8057
終於....歷經不斷的走走停停
(包括:跑進7-11吹冷氣、在路邊喝清玉納涼.....等)
萬能的11路公車終,於到達了終點站--鹿港龍山寺了
鹿港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多坪,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
分為山門、五門殿(含戲台)、正殿(含拜殿)、後殿
相傳鹿港龍山寺創立年代已不可考,傳說約為明永曆七年(1653年)時建立
始有文獻紀錄是清乾隆五十一年(西元1786年)遷於現止
是目前公認為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築
鹿港龍山寺戲台上方藻井結構,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且最大的作品
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上方,演戲時具有良好共鳴的效果
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不用一根釘子的建築工法
真的是非常神奇丫
看著這樣複雜的結構
只能用神乎奇技來形容了吧!
最後我們在這兒納涼了很久
才又很無奈的按原路走回天后宮
嗚~~~到底是誰說這附近沒有停場丫
害我們不敢開車來龍山寺
真的想不通我們為什麼要這麼為難自己